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秦皇岛国内外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日期:2018-11-01 / 文章来源:

国内外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普通墙材向生态环保型墙材发展工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将部分无危险固体废料用作建筑材料是它的重要出路。利用粉煤灰、煤矿石、炉渣等工业废渣,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减轻环境污染,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墙体材料应用与研究的主要方向。对这类生态环保型墙材的需求也是墙体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18世纪80年代末期,加气混凝土被德国人戈洛沙亥发明,19年20年代,瑞典人埃里克松发现了一种发气量大,发气效率低,来源丰富的发气剂。在此条件下,开始其工业化的生产。经过几年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改进,瑞士成为最早工业化生产加气混凝土的国家,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加气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多成果。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德国的易通和和贝尔两大专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气混凝土的生产地在欧洲的瑞典、挪威、芬兰这三个国家,总产量不超过100万m3[18]。二战后,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先后在欧洲、美国、苏联等一些国家开始被应用,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完善了生产工艺,涌现出了一批专利技术。
在国外,加气混凝土在研发与应用取得了很多成果,应用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从原材料的来源到砌块的生产、配合比的设计、养护成型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另外,在成品的性能、施工工艺、质量措施的研究方面也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专利。其中,N.Narayana等研究人员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体的结构与性能;Hu.W.Y等研究人员对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的多个厂家生产的不同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材料性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加气混凝土的强度与其含水率有很大的关系,含水率越低,材料的强度越高。在对加气混凝土的研究方面,日本、德国的研究也很多。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其抗震性能、材料的改性等。其中,日本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的加气混凝土生产原料的细度已达3000目。目前,国际上有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加气混凝土技术委员会,拥有许多来自各国的顶尖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是国际建材与构件研究试验联合会和国际建筑实验协会。两个委员会中一个主要制定、改进加气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标准测试方法,另一个委员会则主要制定与加气混凝土的构件计算、设计相关的国际标准,标准以材料的性能、计算的原理、采用计算技术对构件进行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和经济核算等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蒸压加气混凝土在我国的生产应用非常早,20世纪早期,上海等地就已经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厂家发展起来,并应用用于高层建筑,取得了很多的工程经验。1965年,第一条加气混凝土工艺生产线从瑞典“Siporex”公司引进到我国,开始了我国加气混凝土的工业化生产道路。此后,随着墙体材料的改革地深入实行,加气混凝土工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生产厂家不断增加,加气混凝土年产量急速增长。我国在国外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资源、工艺水平、科技水平等特点,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技术,并逐渐成熟。进入21世纪,我国显著地加大了墙体材料改革的力度,加气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对加气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我国制定了与加气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相配套的试验方法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分别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与《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我国的研究人员针对其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我国的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主要用于结构的围护墙、内隔墙,但是其应用到隔墙的技术不够成熟,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墙出现干燥收缩,引起墙体开裂的问题非常突出,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和使用功能,使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应用严重地受到了限制。目前已有专家和学者对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墙体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解决墙体开裂问题的关键技术,如温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孙林柱教授在《控制控制加气混凝土墙体开裂的关键技术》一文中,就提出来许多很好的措施。将蒸压粉煤加气混凝土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到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蒸压粉煤加气混凝土研究的将来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当前国内很少有专家、学者研究加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充分发挥蒸压粉煤加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使其能够应用到非承重墙是蒸压粉煤加气混凝土未来的发展趋势。若是通过研究,能够采取改进材料成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改善蒸压粉煤加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将其应用于多层砌体结构承重墙中,不仅能使大量房屋满足房屋建筑节能标准,而且有可能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来代替实心粘土砖,将蒸压粉煤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到我国广大农村的多层砌体墙,将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